一、空间沿革
为增强服务地方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于2006年成立了宜宾学院校级“信息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2013年国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践活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在信息技术及应用研究所内设“应用软件开发”、“数字音视频处理”、“图形图像创作”三个学生创新团队,并成立了以院长李忠教授为组长的“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专门建设了大学生创新训练实验室,实验室提供了30多个机位,并全天候开放,成为我院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固定场所,并配备了专业指导老师。
于2015年上半年,为响应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 依托宜宾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源代码”众创空间成功立项为校级四个众创空间之一。2015年10月成功申报为宜宾市众创空间。
二、空间服务理念
“源代码”众创空间旨在为从事IT技术、影视传媒、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创客提供一个免费、开放式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本着互帮互助、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和协同进步的目的,为创业者和研究者提供交流、孵化、成果转化的开放式服务平台。
三、空间基本情况
1、空间开展的主要内容:
本众创空间主要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研发、项目创作、商务洽谈、培训等。
2、空间管理、指导团队
负责人: 李忠(博士、教授)
空间创客导师及管理人员:曾安平(在读博士、副教授)、阳万安(博士、副教授)、杨强(在读博士、副教授)、万敏(硕士、讲师)、朱利红(硕士、讲师)、蒲玲(硕士、讲师)、蓝天(硕士、讲师)、黄东(硕士、讲师)、游应德(硕士、高级实验师)、左志洪(实验师)等
3、空间创客
我院在“源代码”众创空间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团队选拔制度、指导教师遴选制度和企业项目合作制度等一系列较为规范的约束机制。
本众创空间目前有“epoch创客团队”、“智创团队”、“九月创客”团队、“大猿人创客团队”、“视音频管理平台”等学生团队创客。
4、空间开放时间
每周1、2、3、4、5、6全天,周日休息
四、空间服务措施
1、提供两个众创空间工作室和一个交流室:
工作室(一)位于宜宾学院A区综合楼二楼,提供30多个工作职位,配备较好性能的计算机,以及投影、打印等设备,并配以相应的参考资料,主要供“应用软件研发”类创客进入使用。
工作室(二)位于宜宾学院A区实验大楼三楼,提供30多个工作职位,配备有媒体采集、编辑、输出等设备,主要供“影视传媒、多媒体技术应用”类创客进入使用。
交流室位于宜宾学院A区综合楼三楼,可供近50人进行交流,配备有投影等设备,供创客交流使用。
2、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
(1)已建“源代码”众创空间网站,并将不断完善,为创客提供一个信息发布、交流、咨询平台。
(2)邀请IT类企业资深人员来空间进行交流,激发创客的思维。
(3)激励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中思维活跃、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教师参与创客讨论与交流。
(4)借助于宜宾天健公司、成都朗沃科技公司和成都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创客提供专利申请、成果转化服务。
(5)鼓励有思想和想法,愿意做事又敢于做事的在校学生参与创客讨论与交流。
五、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3年,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余项,其中20项获得校级立项,9项获得省级立项,1项获得国家级项目立项,其中《竹海景区web3d演示平台》、《数字表现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环保公益动画》、《“中国梦•宜宾梦”宣传片》等项目高质量完成作品创作。
2014年和2015年,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组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余项,《医学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及系统设计》和《基于Canopus Edius的“蜀南竹海宣传片”剪辑艺术创新训练》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可逆逻辑电路算法优化仿真系统》、《新闻视频自动标注与检索软件系统》、《宜宾旅游景点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制作》和《宜宾市物流链跟踪系统建设》等15个项目获得省级立项,立项数量和完成效果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果基础上,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创作的作品参加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软件比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共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2项,四川省一等奖6项。其中,何江等同学创作的《西南半壁古戎州》,范瑶等同学创作的《我的中国梦》获得全国一等奖,魏靖松同学获得“蓝桥杯”软件比赛全国二等奖。
“源代码”众创空间
2015年10月27日